纯牛奶冰棒,在夏天看起来并不显眼。但由于云南本地产的牛奶质量较高,用原味制作的牛奶冰棍也是奶味十足,清凉爽口。现在大部分牛奶冰棒都是纯奶粉做的牛奶冰棒,只能在大理买。
然而,由于云南本土游牧民族人口少,无法形成主流文化影响,云南人乳制品很少。
为什么云南的粑粑叫诱饵块?
牛奶本奶
*照片来源照片网络
李燕。明清时期大理白族饮食文化述评[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5。
牛奶冰棒
*照片来源照片网络
云南少数民族鸡的调料方法
乳饼
*地图源网络
云南大理和鲁南石林的地理划分,出自白族和彝族之手。按照现在乳制品的分类,应该算作奶酪的一种。大致是一种蛋糕状的奶酪,可以直接油炸,也可以用云南特有的宣威火腿在锅里蒸,保证牛奶的原味。
乳扇
*地图源网络
云南第二独特的乳制品是牛奶做的,也只有云南大理可以算是地理标志性食品。奶扇属于目前乳制品分类中的弹力芝士兄弟,是披萨里画出来的马苏里拉芝士。但是,奶迷的衣服就大不一样了。可以生吃,可以油炸,也可以烤着炸着吃,再撒上白糖,金黄诱人,是云南宴会客人的家常菜。
牦牛酸奶
*地图源网络
现在不要破例打开各种旅游指南。大理肯定有一些地方推荐你去大理吃奶扇。
中国乳制品的历史非常悠久,证明考古研究早在3600年前的新疆.就已经创造了奶酪
张。奶酪和皮革的起源[J]。中国乳业,2017(12)73。
我现在可以找到了
到的文献记载最早是在明朝末年崇祯帝年月的《重修邓川州志》里并明确纪录了乳扇是大理邓川“物产”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土特产了。
*大理陌头的烤乳扇(图源摄图网)
作为云南特有的乳制品乳扇是一种制作历程比力特殊的食物在凝固环节用的不是牛奶发酵形成的“酸水”而是直接用木瓜制成的“酸水”。
这种酸水并没有统一的制作尺度而配制出的酸水直接影响到乳扇制品的质量因此对制作人的手艺要求很是高。
酸水加热后加入新鲜牛奶用筷子搅拌牛奶会逐步凝聚成絮状用手将絮状物揉成一团再拉伸成扇片状粘到事先准备好的竹竿上自然风干取下就是乳扇了。
好的乳扇往往晶莹皎洁入锅一炸金黄香脆奶香满溢。
*制作乳扇(图源网络)
而白族对于这种美食也是爱不释手除了平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外更是融入了白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种颇有经济价值的食物在封建时期乳扇就是邓川白族最主要的收入之一。
这是一种让云南人变“勤快”的食物
@BOLAA
一边是苍山雪洱海月的美景一边是满街飘香的乳扇味儿大理古城的形象由此鲜活起来。
*大理古城中晾晒的乳扇(图源网络)
乳扇的文化更是深入了白族的血脉之中。
流传于白族地域的“八大碗”传统饮食中有一碗就是“乳扇”。
“八大碗”是白族宴席必备如同字面意义就是一桌八个“大菜”虽然地域差别详细菜式有所差别但隆重感与仪式感确是一样的。
你以为“水性杨花”美得不像人间?云南人都是拿来吃的!
*白族八大碗(图源网络)
固然让人更耳熟能详的是白族的另一道美食——作为白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三道茶”。其中的第二道“甜茶”配料中就有乳扇一味。
在白族人看来代表着生活的“甜”的第二道茶不止有甜蜜的红糖也有浓郁的奶香。蜜糖+奶香白族理想的生活或许是冰淇淋吧大理的风花雪月配上冰淇淋什么诗与远方都弱爆了!
暑假到了去大理游玩的外省朋侪们不要忘记去尝尝乳扇和三道茶感受美食也感受下大理人的生活之“甜”。
*三道茶与配料(图源摄图网)
🐾更多雀神怪鸟戳这里🐾
雀神说的没错云南人食用乳制品的历史虽与中原地域相比不算久远但至今也有一千多年了。
云南人恒久像是吃菌中了毒
在云南烧烤其实是拿来骗鬼的……
在白族的村寨中宴席的准备需要主人发请柬或者根据门牌逐一通知家中没人的话还会用粉笔在门上写明邀约。赴约的村民除了带上礼金之外还会带上大米具有祝愿人给家足、祥瑞兴旺之意。往往一场宴席整个村寨都市运动起来比起吃更像是赴一场盛大的外交宴会。
清代嘉庆年间的《邓川州志》就曾记载养四头牛逐日制作乳扇200张足够养活一家八口可见乳扇的价值。
云南少数民族到底有几多种粽子的服法?
来自食物链顶端云南人的王之蔑视
而云南的奶酪传说在汉朝时期洱源邓川地域就已经开始制作可是并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与考证。
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特产之一是用牦牛奶制作的酸奶。实际上牦牛酸奶在西藏更为普遍一些迪庆州的藏族很有可能受到西藏藏族的影响而学会了这一门手艺。牦牛酸奶的味道与普通酸奶没啥区别但营养价值却高的多有喝一碗牦牛酸奶相当于喝四碗普通酸奶的说法。
豆腐名字里的中国孝道文化
本文参考文献:
首先进场的固然是本体牛奶了!这可能是云南人吃的最多的乳制品了无需太多先容。云南地域的牛奶多产于大理邓川一带有着自己独占的品种——邓川牛在前不久网友总结的全国最好喝的牛奶内里邓川牛奶榜上有名。
比起离不开乳类的西北省份云南人食用乳制品更像是零食或者康健品是生活的粉饰。
窦玉萍,苏亚文,刘红娜.云南传统拉伸型干酪——乳扇品质研究希望[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70-72,77.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掩护作者版权转载及引用仅为流传更多信息之目的。文中部门图片源于网络为掩护原创者权益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莫说云南人粗拙啦500年前咱就在梅子上雕花了!